首  页欢聚一堂朝花夕拾回乡掠影霜枫傲雪闲情逸致秋日悠然
回顾老宅与邻居
2020-05-26

作者 :刘光文

回顾老宅与邻居


   兵马司老宅,是我从后帽胡同搬出的第二个家。 位于北京西城政协礼堂对面的这条胡同,历史源远流长。 据说远在明朝年间,为了管理日益扩大的北京城区,把延续了元朝大都路兵马司,扩建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兵马司,清期同制,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派出所。随着时间久远,历史变迁,到现在只留下东城的"北兵马司"和"西城兵马司"两处,是当初"兵马司衙门所在。
   兵马司老宅座落在兵马司胡同的中段,是个漂亮的四合院。大门在北房山墙的西侧,座南朝北。进入院中向南望去,高大的房脊展现眼前。原来我们的院子是南面三进大宅的后院,北房就是大宅的后罩房,我们的家就在院子的西屋原来的西厢房。
   记得 搬到兵马司胡同是一九五六年夏天,早上刚下过一场暴雨,地面湿湿的,爸妈和姐姐忙着收拾搬过来的家什,我伏在窗前向外看着生疏的院落,感到它那么的大,青砖漫步的甬道把院子隔成四块园地,甬道平整而光洁。果树分栽三处,大海棠,小海棠,枣树与花椒,果实累累,在雨后的翠绿中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璀璨夺目。记得从搬进院子的那年起,每到秋天,大枣和海棠结果的时候,人们都会聚在树下,打落树上的枣和海棠果,平均分配给各家,共同品尝丰收的果实。在院子的东南角长着一棵参天大树,是一棵经年老榆树,枝叶间垂着串串榆钱儿。老榆树树冠茂盛,腰围粗壮,足有上百年的树龄。每到夏天枝叶繁茂,大树遮天盖日,大家常在树下乘凉避暑喝茶聊天。从小屋小院搬出来的我见到这个宽大漂亮的新家真是美嗨了。
   老宅院中有北房七间,东西厢房各三间。全部玻璃窗,花砖地,前出廊。解放初期收为国有,辟为单位宿舍,这次分给父亲租用,应该是坐享其成了,否则无论如何是买不起的。前廊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。孩子们不愿意闷在屋里,前廊就成了我们的小天地,一面小桌子,几个小凳子,玩牌,下棋,写作业,过家家…,雨天遮风又避雨,乐在其中。
   去年我在单位办完事后,顺着以前上下班的路线回到了自己的兵马司老宅…,"红庙胡同,西斜街,粉子胡同,高柏胡同",向西拐向兵马司胡同西部,那里已经拆的面目全非,至今却没开建新的项目,依稀间还有当年小胡同的痕迹。我熟悉的家家户户已经搬走多年,街坊与发小们不知身居何地,留下的只有几十年前仍深深记忆。
   细数当年的老邻居们,现在仍旧历历在目。
   在我的兵马司老宅,院子中原有两家老住户,分住北房的五间与东厢房三间。正南面是后盖的一排七间的平顶房。
   北房五间住着杨开济一家,祖孙三代人。杨开济是著名的传染科专家,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任职,曾是傅作义起义部队的军医,一九五五年曾授中校军衔。杨婶在邮局上班,家中甚为荫实,有保姆一名,称为陈妈。平时杨奶奶常雇三轮去买菜,是相对富裕之家。杨奶奶爱花,院子东北土坪上有她的花池。她喜爱的花是西番莲,春天施肥浇水,冬天剪枝埋根,乐此不疲。夏天花朵盛开的花盆摆在走廊前的台阶,看花儿的街坊无人不赞!杨大夫有二男一女,名叫"福林","铎林"和"惠玲"。福林大我三岁,不善言谈,外表有些高傲。他学习优异,曾在北京101中学高三年级毕业。铎林比我小两岁,性格通达,易交往,凡有玩具愿与他人分享,是我儿时的挚友。我们同是男孩,喜好打仗玩耍,或藏于床下,或觅于厨房客厅,或于地打乒乓,或走廊下军棋,喜行乐见,不亦乐乎。文革中他去山西插队,回城后因搬迁失联。
   东厢房住着程奶奶一家。程奶奶和杨奶奶有着共同的爱好,就是雇三轮上街买菜,当初程奶奶家也有一名保姆,叫做"杨妈"后来小辈都改叫阿姨了。程奶奶喜欢养魚,东南角的土坪上有一个大的荷花缸,里边的大金鱼有手掌长。清早奶奶拿着干鱼虫往缸里洒,看着鱼儿活奔乱跳的抢食吃,奶奶会忍不住喝喝的发笑。鱼养不好会发炎死掉,奶奶心疼,一定要等挑挑的金鱼贩子来了,把鱼补齐才算踏实。夏天喂鱼换水吸粪,冬天捞魚进屋,年复一年不耐其烦。程奶奶有一儿一女,女儿中年病亡。儿子"秉科”,″媳妇"斌龙"皆为中学教师,外孙小名"毛毛″,聪惠好学,善长数学,曾为北京四中才子之一,有论文多篇,在数学界多有建树。程奶奶有一个孙子,一个孙女名叫"超铀"和"妞妞",现在早已成年了。
   在五十年代,兵马司老宅做为北京卫生系统的宿舍,开始分配给员工租用,我们也有了新的家,有了一个又一个新邻居。
   董叔和董婶是在我们之前搬来的邻居,住在北房西边两间。董婶的奶奶与他们同住,我们叫她"老祖"。"老祖"一直活到八十岁,五十年代她已经是个长寿老人了。董叔夫妇有一儿二女,儿子小名"大仓”属鸡, 比我长5岁。大仓体格高大英俊,不善学习,但喜爱表演与朗诵,最终如愿以偿,成为话剧团的主演,但不幸于文革中患贫血病早逝。大女儿学名"董佳",六七届初中生,小我一年,文革间山西插队,后成为广播员。二女儿学名"董捷"六九届初中生,活泼好动,体操,跳水全能,文革中曾去内蒙建设兵团。
   南西屋住的李叔,是父亲的单位同事,祖籍山东,年轻体壮,爱好篮球。李婶沈阳人,泼辣勤奋,是付食店售货员五十多岁时因病去世。女儿"树娟"与我小学同校,同级。文革中在青海机床厂当工人以后办回北京。李叔的儿子"树延",昱七一届初中生,后考入北京建工学院,之后在北京建筑没计院任职。姐弟俩与董家姐妹都是我和三姐小时候的发小与玩伴。
   在院子的南房中间,住着另一个李叔叔和邓姨一家。李叔叔也是市卫生口干部,河北人,邓姨是北京第二医院的助产士。李叔叔和邓姨有两女一子,分别叫"建平","建永"和"建强"。学龄在七一届初中以后,因时间久远不知去往何处了。
   不久父亲的同事胡科长也携家住了进来,"胡婶"也在卫生系统,是积水潭医院的护士长。他们有两个儿子,老大"胡平",老二"胡滨",年龄和我相仿,在他们居住的日子中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。
   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初,大院街坊的关系非常和谐容洽,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照顾,一到过大年更是热闹非凡,一家饭大家尝是常有的事。往事暖心,非常怀念。
   六十年代以后,宿舍的产权转到市房管局所有。陆续搬来了不同单位的新邻居,北京汽车修配厂的何叔叔与何婶。他们有两个儿子,一个女儿,名叫"宝才”,"宝龙"和宝华″。在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张婶,儿子王哲礼貌好学,与我十分交好。文革以后搬进院中的就更多了。谷婶一家;陈大叔一家;王方成一家等等,在和这些家庭的和睦相处中,建立了友情,至今久久怀念。我的兵马司老宅,自始至终,人来人走,搬进搬出,随着时代的变迁,四合院变成了豆腐切块,支离破碎,邻里之间渐渐生疏,以前那种漂亮,规整,安静,温馨的院落再也见不到了。这老旧的四合院没有等到重新修复,旧貌换新的日子,连同南面的大宅,一起并入了被拆的行例,兵马司西部诸多四合院抹去了最后的痕迹。
  
  
  
  
首  页  |  欢聚一堂  |  朝花夕拾  |  回乡掠影  |  霜枫傲雪  |  闲情逸致  |  秋日悠然
服务热线:QQ-1263405402 QQ-1735254379 QQ-34254906 E-mail:gc2l@foxmail.com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  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