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故事
生活有“戏”24-09-22给全连战友的一封信24-08-20
由帝王庙说起24-07-02
回报当初24-06-11
六一儿童节记忆24-06-01
闲谈自我保健24-02-02
南柯一梦24-01-25
烧煤的日子24-01-23
闲谈中学乐队24-01-03
老宅海棠树23-11-26
《感动、感激和感恩……》23-08-18
《两个遗憾和一个惊喜》23-08-13
絲瓜趣亊23-05-27
春暖花开话惊蛰23-03-06
有感雨水节气23-02-19
《我也“阳“了……》22-12-30
我怎样充实闲散的老年时光22-12-27
祝贺神舟十四号胜利返回22-12-04
记忆中的小学生活22-08-18
我的《长恨歌》扇22-07-08
《长春四月宅家抗疫》下22-04-17
《长春四月宅家抗疫》中22-04-13
《长春四月宅家抗疫》上22-04-09
清明想到22-04-05
戏谈清明诗22-04-05
《长春三月抗疫杂记》之五22-04-01
《关于新冠疫情的感叹……》22-03-28
《长春三月抗疫杂记》之四22-03-28
《长春三月抗疫杂记》之三22-03-19
《长春三月抗疫杂记》之二22-03-27
(共 6 页)
1 2 3 4 5 6 下一页
烧煤的日子
2024-01-23
作者:刘光文
“三九四九冰上走”,真应了这句老话。今天刚过大寒,北风就来了,听说山区气温降了七八度,北风大到八级。出门从不戴手套的我,今天也领教了天气的冷,时不时的把拉着小车的手,轮换着揣到衣兜里捂着。回到家中,一阵暖流迎面扑来,顿时解了一身的寒气。拿过室温表一看,刚好23摄氏度,真是室内温暖滿堂春啊!现在的居住环境好了,有暖气再也不挨脏受冻劳累的过冬取暖了。
想起烧煤取暖的日子,打我记事起,怎么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。想起老宅和街邻四合院的老街坊们,那家不是从那个时候走来的。每家都有两套煤炉,一种为夏天做饭,烧水,另一种是冬天的煤炉,为的是屋里取暖,同时还是为做饭烧水。夏天的煤炉省事,单薄轻巧,上边一个四方的炉盘,下边四个支脚,中间一段圆圆的炉肚子。份量轻,两手一抬两边就能瑞起来挪地儿。夏天用它都在屋边上的院子中,新买的炉子是空铁皮的,得先用黄土泥加点煤沫子把炉子芯搪上,抹匀干透再用。生火炉时先塞半炉劈柴,再填满煤球,火上来满院子烟,马上用拔火罐扣上,让烟往上跑。等到煤炉乒啪带响,火眼窜上了兰火苗,这炉子就祘生好了。夏天的煤炉用着省事,做饭的时候,用三个支鍋瓦摆在火眼儿周围,撑着锅做饭,或放铁壶烧水。用完火,在炉边的木箱里用小煤铲加煤,再盖上火篦子(也叫盖火〉就把火炉封上了。这火篦子长的像乐器的小铜钹,鼓肚上有个气眼,盖在火眼上不但能封住火炉等下次再用,还有减少火势的作用,慢火做饭摊鸡蛋、烙饼时都少不了它。冬天的煤炉种类可就多了。有大膛的,小膛的,最常用的是花盆炉子。冬天的炉子都沉,份量比夏天煤炉大一倍。因为要在屋里取暖,不能在屋外生完火再抬进来,所以要安烟筒,要固定在屋里边,每年过冬都要折腾两回,初冬安,春末拆。大膛炉子的装煤多,热度也大,人多屋大,也暖和,可有小孩的怕烫着,也不安全。膛小的,炉子周围有热气,四壁还是凉的。用的最多的还是花盆炉子。炉子大小适中,中间微鼓,正好掐住一圈两寸宽的镂空铁篦子。这个圈蓖子用处可不少,即能防止挨炉面烫着,还能烤饽饽,从冷地方拿来馒头,红薯,放在上边烤热了,饿了时正好吃一口。冬天用煤炉要备齐两件东西,一件是烘笼,一件是水汆。平房的冬天不是满屋都暖的,有时候还经常熄火,早上起床,衣服都是冰凉的。记得我母亲就经常一早起来生炉子,等火苗上来了,把我们的衣服放在烘笼上烘一烘才让我们穿上。那个水汆是专供烧水用的。烧水很快,盛水不多,刚够沏一壶茶的。铁皮氽长长的,一个长圆的铁桶,边口焊了一个把儿。赶上急喳喝水,沏茶,用不了几分钟,插在红煤球中间一会就开了,保证不耽误您用。
煤炉取暖做饭就得用煤。我见饭馆和大食堂做饭,烧的是煤饼或煤砖。住户家庭取暖做饭用的煤种类就多些。1956年我搬到了兵马司老宅,院子共有六户,除有两家是家境荫实的老户外,其他都是新搬进院的单位家属。这俩老住户其中一家,有七间房外加一个厨房。一年煤的用量可想而之。光是他家冬天叫煤(就是买煤)就要好几拨。用的煤有好几种,存的都是原煤,要从煤厂预定门头沟煤矿的大块宏煤,一块煤就有四块板砖那么大,成色乌黑见亮,都是上等的无烟煤。这煤是砸成小块后放在灶台中做饭烧水用的。第二种是好煤碴子,用的是柳条编的圆筐,五十斤一筐。这碴子烟少耐烧是取暖的好煤。这两家从不买煤球,一是掉面儿太脏,二是不筋烧。而我们这些普通小户家用的最多的还是煤球,有时也用一点低品的碴子,因为煤球比原煤便宜的多。最早的煤球是手工的,都是从煤厂从煤矿进的煤末子,加上适量的黄土,掺水,摊平,刻成煤茧,再放在圆平筐中摇成煤球。小的时候我对做煤球很有兴趣,有时放学路过煤厂,从工人活煤末,掺黄土,到刻茧放筐里摇,直看到放到地上晾晒,一看就半天,觉得非常有趣。那时候“揺煤球”也成了孩子们的游戏,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互相抬着,笑着,嘴里唱着“摇啊摇啊摇煤球啊”,就象“一碗不捞鱼,二碗不捞鱼,三碗就捞小尾巴尾巴鱼”一样成了小孩们玩中的乐。煤球最发展的时候,是上世纪六十年代。工业化中一些生活用品制造和厨房用具电器化用品相继问世,机器煤球替代了手工煤球。与同时问世的饺子机如出一辙,煤厂工人的劳动量大大的减轻了。送煤到家也有了改进,从人力拉板车,改成了三轮板车,装煤的柳条深筐,改成了竹编的方筐,每筐都装五十斤,但搬运方便多了,这在当时真是一大创举。
家用煤炭的另一次改革创新是煤球改蜂窝煤。这次改革让煤球彻底的退休了。节约煤炭一直是国家工业生产的基本国策,因为老式烧煤不能全部烧透而废弃,造成了很大的浪费,而煤炭的最大需求是工业生产,创新产生的小块蜂窝煤,即有能够完全烧透,又有出灰少,干净卫生的特点。随着专用蜂窝煤炉具的出现,煤炭部门组织了普及使用新型炉具和蜂窝煤的活动,这是全面使用蜂窝煤的开始。在我的记忆里最早的蜂窝煤炉子,在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就有了。那时的炉子很简单,小小的,一个圆桶,直接放在地面上。下部是一个空腔,用于烧劈柴引火,上边装两块蜂窝煤,四周用炉灰填满,紧紧的固定好中间的煤块,那时没有引火炭,只是用劈柴干烧,炉子的上口也沒有炉盘,只是用炉灰填平了口,火势上来了就用,烧透了就添新煤,用木板往下压,下面的一层很容易压碎。由于炉子设计不合理,炉子经常熄火,于是,重添煤,重填灰,重烧柴,周而复始,真的很麻烦。这是一段岔曲,又说回来,还是烧煤炉的创新。七十年代末,八十年代初,改革开放了,人们向往着更好的生活,家有暖气是人们年年期盼的,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,于是土暖器应运而生了。久居平房的人们享受到了暖气的温暖干净与舒适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,我的兵马司老屋,也用了几年半土半洋的取暖设备,虽然仍旧使用的是烧煤炉子,但使用方式跨越了一个年代。写到这,已经夜间零时了,窗外零下十度,屋内春意盎然,坐在其中无比的温暖,回味着早年间烧煤取暖的日子,至此收笔,让这些记忆永留史册,祝我们的生活永远温暖如春。
首 页 | 欢聚一堂 | 朝花夕拾 | 回乡掠影 | 霜枫傲雪 | 闲情逸致 | 秋日悠然
服务热线:QQ-1263405402 QQ-1735254379 QQ-34254906 E-mail:gc2l@foxmail.com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 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 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