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故事
评剧记忆25-07-09雨日随笔25-06-16
《南京的“阳山碑材”》25-06-03
为家国新疆游点赞25-05-16
闲聊京剧25-05-10
雨中随想25-05-09
与谐趣园齐名的园中园霁清轩25-05-03
减河四季风光25-04-24
《胡说几句》25-01-22
生活有“戏”24-09-22
给全连战友的一封信24-08-20
由帝王庙说起24-07-02
回报当初24-06-11
六一儿童节记忆24-06-01
闲谈自我保健24-02-02
南柯一梦24-01-25
烧煤的日子24-01-23
闲谈中学乐队24-01-03
老宅海棠树23-11-26
《感动、感激和感恩……》23-08-18
《两个遗憾和一个惊喜》23-08-13
絲瓜趣亊23-05-27
春暖花开话惊蛰23-03-06
有感雨水节气23-02-19
《我也“阳“了……》22-12-30
我怎样充实闲散的老年时光22-12-27
祝贺神舟十四号胜利返回22-12-04
记忆中的小学生活22-08-18
我的《长恨歌》扇22-07-08
《长春四月宅家抗疫》下22-04-17
(共 6 页)
1 2 3 4 5 6 下一页
评剧记忆
2025-07-09
作者:刘光文
全球的气候变暖不只是影响着南极的冰山极速融化,也使几大洋水温上升。异常的气候也波极到了五大洲陆地的气候规律。我國的气候也突变起来,北方过早的暴热,南方的雨患连连,贵州株洲的山洪水灾,岂止是五十年一遇。而在北京,暴热的天气比去年早来了近二十天。农历六月前就有了近37度的高温,有的区域气温竟然达到了39度。虽然近一周缓和了些,连着下了几场雨,气温降低了一点,可屋内仍和蒸笼一般,动不动就汉汗流夾背,连我这个不爱开空调的,也不得不早早的开了机。离入伏还有二十多天那,要是入了伏还真够受的。闲空总想做点视频,而我的电脑放在小书房,房间太小,热天更扛不住。干脆也给自己放个暑假,吃点喝点看看电视消遣消遣。
晚饭后,我一改看电视剧的习惯,每次看电视剧一集连一集,一天接着一天,没看到的,又想看回放,太耽误时间了!这次看的是11频道的评剧音配像—《金沙江畔》,这是1959年的剧场录音的配像,时间间隔很长了,但还是有很深的印象。
在戏剧方面我不止是对京剧喜爱,也对评剧,越剧,豫剧,黄梅戏都感兴趣。只不过对京剧更偏爱。在其他剧种中,行腔易懂的评剧自然在这些剧种之上。这台评剧《金沙江畔》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未创作并出演的,是一出非常成功的评剧现代戏,而且演出阵容非常强大,基本上把中国评剧院一团和二团的台柱子都聚在了一起,使演出效果更为精采。我当年并没有观看过此剧,但收音机的经常播放唱段也让我耳熟能学,其中筱白玉霜的“小酸枣,滴溜溜圆!”,新凤霞的“格登太子”,至今还能哼上一两句。
我第一次知道有评剧是在7岁时姐姐带我在西四红楼电影院看的电影《刘巧儿》,这是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和张德福主演的评剧艺术片,那时不懂什么是评剧,只觉得他们唱的歌好听,以至后来还学唱过其中的一句“巧儿我,采桑叶,来养蚕”!第一次看评剧团演戏,是1960年的夏天,院里隔壁邻居何叔带我去看的。戏台搭在他上班的汽车修配厂大院里,舞台前坐滿了厂里的工人,来晚的人都在后面站着看,何叔叔找了条长凳扶着我一直到演完。那天的戏戏叫《红色联络站》,我还真学会了几句,觉得挺搞笑的,就是那句“马付官那个为人那,可是真不离!”“这个马付官好象是真的,那个…”到家唱这两句,让母亲骂了“就会这两句!不学好!”现在想来,评剧院就在工厂对面,这场戏一定是剧团慰问工人的演出,那演戏的两位主角也一定是马泰和陈少舫了,我这么猜着。
对于评剧的印象最深的,还是它的剧团:中国评剧院。因为剧院的大门就在赵登禹路上,和兵马司胡同只一路之隔。每次从兵马司胡同西口回家都要路过评剧院。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大院,大门口有个值班室,小时候总在大门口往里看。每到五一,十一,过节时,评剧院有游行任务,参加文艺大军的展示。于是,大门前成了营造彩车的工地。那几天放学后,我老去那里看工人干活。彩车造型与内容一年一样,有《向阳商店》、《夺印》、也见过《金沙江畔》的彩车。由于邻近,我经常会见到剧团的演员和乐师们。其中有几位就住在我家老宅附近。著名的评剧小生张德福住在兵马司胡同路北的34号院里。这个院子是评剧院的职工宿舍。外院住的三家一个是评剧院的演员,一个是胡琴师,一个是鼓师。后院就是张德福的家。他家的居室并不大,和京剧大腕的四合院不能相比。张德福住在后院南房三间,和东厢房一间。有父母健在。北房三间是评剧院另一对夫妇剧住,一个是琴师另一个是女角演员。张德福有两个儿子,老大和我是发小,近如兄弟,中学时经常一起步行上学,路程有几站地,为了练身体,也为省钱。张德福平易近人,但不善言辞,每次我找发小上学,遇到他出门上班或叫声叔叔,他也是轻轻笑应着。给我的印象是英俊,稳重,一个典型的奶油小生。但文革后的几年改变了我的认知,他出演了《高山上的花环》一剧的政委,把军人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之后的十几年和我他的大公子失去了联系,因为多年老房拆迁,住处也一无所知。几十年过去了,与这位发小的情谊,只有那段深深的记忆。前些天,我在网站看到了张德福老人的几段采访视频,讲述自己从艺的经历,但几十分钟的讲述,遗憾的是没有提及过他的子女情况。
当前时代戏曲的现状处于低迷,静止的状态。评剧也是如此。由于评剧唱腔和念白,更近于普通话,更容易普及和传播。在北方,评剧从一个市井“蹦蹦”小戏,进而发展到传统戏和现代戏双双共进,得益于1949年建国以后的大力扶植。五六十年代,现代戏的创作与公演剧目层出不穷至今记忆犹新。从华北到东北,优秀名家倍出。从旧社会过来的老演员诸如,筱白玉霜、新凤霞、喜彩莲、花月仙,张德福等人,更是焕发演艺青春,不断塑造成功不同的鲜灵生动的角色。六十年代一举成名的马泰更是一改评剧生行的阵容,让生行在剧中出演主角,使剧目更宽泛。他从1955年出道,从配角,龙套,演到主角,从秦香莲中的王朝,演到夺印中的何书记,再到向阳商店的刘宝忠,鲜活的形象,委婉的唱腔,独见马泰的成熟与功底。文革后的几年,马泰更是新剧频出,更上一层楼,失掉十年的功夫得以延续,只是马泰和其他评剧老艺术家的离世,给评剧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还好评剧旦行、生行,传承有人。新凤霞、筱白玉霜、马泰,张德福等老艺术家都培养出了自己的优秀接班人,至今活跃在评剧的舞台上,令人欣慰。
首 页 | 欢聚一堂 | 朝花夕拾 | 回乡掠影 | 霜枫傲雪 | 闲情逸致 | 秋日悠然
服务热线:QQ-1263405402 QQ-1735254379 QQ-34254906 E-mail:gc2l@foxmail.com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
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